瑜伽常识 /MANUAL
会避险很重要!
会避险很重要!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质量,着力增强广大师生健康素养,提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,近日,市教育局jn江南中国、市红十字会出台
把学生应急救护能力教育纳入学校课程,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, 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,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,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
在开齐开足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,突出应急救护教育,增加安排专门课时。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月安排1节应急救护教育课,高中阶段学校每两个月安排1节应急救护教育课。学生军训期间规范开展覆盖全员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教育。
·小学阶段,重点开展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护科普教育,基本掌握游泳技能,知道骨折和心肺复苏的处理原则与正确处理方法;
·初中阶段,掌握在踩踏事故、火灾、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的自我保护和逃生技能,掌握溺水自救和配合他救的方法,熟悉实施心肺复苏的步骤及操作方法;
·高中阶段,能有效运用所学防身术动作技术进行防身和解脱,理解掌握医疗救护基本知识,学会止血、包扎、固定、搬运、心肺复苏等意外伤自救互救的基本要领和方法。
强化自救急救技能考核,适时将“CPR+AED”技能训练纳入初中阶段以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,到2030年,原则上初中毕业生人人掌握游泳技能,高中毕业生人人掌握初级救护技能。
督促各中小学严格落实“1530”安全教育模式,纳入督导评估体系,努力实现防范关口前移。强化学习运用,将应急避险救护教育融入学生社会实践、团组织和少先队活动等,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教育活动。 各中小学每月至少安排1次针对防震、防火、防爆、防灾等主题应急演练。通过应急演练帮助师生熟悉疏散路线,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技能,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,主动遵守各项安全行为规范。
整合师训资源,对应急救护师资进行全员过关式能力培训,提高针对性、实效性,提升应急救护教师课程实施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。
分批次分类别组织教职工进行应急救护全员培训。着力加强体育教师、校医、班主任、宿舍管理员等重点人群救护员公益培训。校医、体育教师通过救护员培训(含“CPR+AED”),取得救护员证书。重点加强应急救护师培育,实现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应急救护师。
学校应按规定配置应急救护设施设备,在体育场、体育馆、医务室、宿舍区等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,确保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响应,及时妥善处置。
充分运用相关部门的专业力量,支持学校应急救护教育。加强校家社协同育人,畅通家校沟通渠道,发挥家庭教育积极作用,开展学生应急救护技能社会培训。全面推广中小学游泳技能教育,提高学生应急自救能力。
除此之外,我国部分地震多发地区的居民家中还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专用终端。它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电视屏幕,一旦地震来袭,地震波抵达倒计时等预警信息就会出现在屏幕上,提醒用户赶快避险。